第(3/3)页 “我大崋到底是中原正朔,宋元明三代皆为朝鲜及其前朝之宗主国,若直接兴兵攻打朝鲜,到底缺少些名义。” “可若是驱使清虏灭亡李氏朝鲜,我大崋再灭清虏,半岛便可瓜熟蒂落。” 刘升心中其实也有此主意。 可听李长文讲完,还是笑着赞道:“先生此计不错,咱们就这么办!” “不过,若如此的话,此番对朝鲜师团该如何处理呢?” 李长文道,“可让翰林院写一份国书,斥责朝鲜王李倧此前转投前明并虽清虏入寇的背信弃义之举。” 刘升点头。 可以想见,朝鲜国即知道大崋屡败清虏,即便此番被训斥,也不会轻易放弃向大崋求援的想法。 后面必然还会再次遣使前来。 甚至会表达更大的诚意,以求能够成为大崋藩属。 等到那时候,大崋再找别的理由推脱就是了。 一来二去,拖个几年,清虏说不定就在崋军的压迫下,将李氏朝鲜给灭了。 “此时便交由先生负责——朕会命翰林院、鸿胪寺有关部司,听先生调遣。” “臣领旨。” ··· 苏州府,嘉定县,吴淞口。 三艘挂着朝鲜使团旗帜的海船停泊在港口最东边。 这里已经属于码头停泊区的边缘地带。 金堉站在甲板上,眺望周围。 可以看到西边不远处听着几艘战船。 虽然炮门关闭着,但开口却是朝着他们这边的。 不仅如此,岸上还有几处高大的炮台,上面的红夷大炮也隐约对准这边。 在联系来到吴淞口后的一系列遭遇,以及大崋官员对他们的态度,金堉不禁心中沉重。 他已六十五岁,在朝鲜勉强算是名门之后。 在朝鲜,他也算是历仕数朝,经历颇多。 但之前几十年的经历,相较于近十年都不算什么。 崇祯九年,他获任冬至使、受礼曹参议衔,出使大明。 因为当时大明为了避免清国通过朝鲜获取硫磺、硝石,遂禁止对朝鲜出口硫磺、硝石。 因为日本闭关锁国,所以该禁令便让朝鲜军队也得不到硫磺、硝石补充。 他出使大明,便是请求大明朝廷取消该禁令。 谁知他到大明不久,就发生了“丙子胡乱”——虏酋皇太极率军攻下了汉城及江华岛,逼得国王(李倧)不得不转为清国藩属,甚至向皇太极行三拜九叩之礼。 他受此影响,在大明北京城呆了很久,直到崇祯十一年四月,才得以回归朝鲜。 在北京的这大半年,让他对大明有了许多了解。 当时他便向国中汇报,说大明内忧外患频生,可能长久不了。 却没想到,不过三四年,大明就真的亡国了。 而大崋则如彗星般崛起——在崋军攻破南京、建都立国的消息传至朝鲜前,朝鲜君臣甚至都不知道崋军的存在,更不知大崋开国皇帝刘升之名。 更让包括他在内的朝鲜君臣感到意外的是,之后一两年间,崋军竟屡败李顺、满清之兵马。 如今更是统一了中原,成为神州正朔。 自丙子胡乱之后,虽然国王任用亲清官员,但朝鲜国内“斥和派”及亲明官员、士人一直很多。 得知大明亡国、北京三次易主终属大崋等一系列消息后,国内亲明官员为大明之亡感到悲痛的同时,也将目光投降了大崋。 他们都将大崋当成了摆脱清国控制的救星。 但是,因为国王等亲清派的阻碍等各种原因,他们还是拖了一年多的时间,才派遣使团来崋。 金堉因为上次出使经历,以及对大明灭亡的“准确预测”,被委任为使团主官,寄予厚望。 说起来,金堉此番出使大崋确实有些忐忑。 毕竟当初他们朝鲜是真的背叛前明,转投为清国藩属了,甚至还曾派兵协助清军入关。 大崋替明而立,即便对朝鲜使团没好脸色,也是正常的。 然而他怎么都没想到,使团船队来到吴淞口码头后,竟会被如此严密地看管起来。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