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2章 轻取县衙,知县喊冤【求首订】-《房穿明末,开局后门通北美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“大王明鉴,我管了呀。三日放粥赈济一次,活了不少人命。”

    刘升听了质疑:“三日才放粥一次能活人命?”

    蔡文鼎哭诉道:“没钱没粮,三日放一次粥已然是我努力争取的结果了。”

    刘升道:“确山也算是豫南大县,县城周边大户众多,城内也有不少豪富,你作为知县竟然筹不到钱粮?”

    蔡文鼎苦着脸解释,“钱粮是能筹到一些,可先得上交赋税,还得给县衙上下发俸钱、工食,又要养乡勇,能拿出来赈济饥民的实在不多。

    况且有些饥民都不是我治下的,而是从府城过来的,一日来几百上千,我便是想赈济,也赈济不来呀。”

    这时,随柳二河前去占领仓库的安骏进了正厅,来到刘升面前,道:“启禀首领,仓库中只有500多石粮食,白银1325两。”

    “才这么点?”刘升皱眉。

    蔡文鼎见刘升不悦,心中更怕,忙解释道:“大王来的早了些,秋收在即,县衙确实没什么钱粮。”

    “你的意思是说,我该退兵回山里,过一两个月再来?”

    “我绝非此意。”

    “那你是什么意思?”

    蔡文鼎没想到刘升这么难糊弄,一时真不知道该说什么了。

    刘升懒得跟蔡文鼎浪费时间,直接道:“你与被抓的书办速速供出其他吏书住址,我派人去抓了。

    然后你们带着我的兵到城中大户家征收钱粮,天黑之前,征收的钱粮数目能让我满意,我便饶你们一命。

    记住,是向大户征收钱粮,而非穷苦百姓。我的兵会监督你们,若有不对,我照样不会对你们客气!”

    说完,示意士卒将蔡文鼎拉去跟之前抓捕的几个书办团聚。

    没多久,郑二砫带着一哨常备军来县衙复命,表明他已配合彭有义所领的两百人占领了南门。

    如今南门也关闭了。

    刘升于是派人去传令,让协守的两百渔猎团战士上城墙巡防,监视饥民情况。东、南两门,各自只留一哨常备军防守即可。

    随即问郑二砫,“街上可有趁乱抢劫的?”

    “有,还不少。”

    这种事在城池易手时几乎必然发生,刘升并不意外。

    他当即命令道:“带着你这一哨常备军分两大队巡查街面,凡遇到抢劫、侮辱妇女者,当场斩杀。

    再宣令百姓紧闭门户,不得上街行走,不得故意生乱。”

    “遵命!”

    郑二砫走后没多久,蔡文鼎等人便供出了其他六房吏书(吏员、书办)的名单、住址。

    于是,刘升又派出两百渔猎团战士,分成四队,各自带一个书办,按照名单、地址抓人···

    刚听说“贼兵”攻进城时,城内不论是富绅还是穷苦百姓,都心中惶惶,生怕贼兵大肆烧杀抢掠。

    少数有见识的富绅则想得更多——他们想到城外还有上万饥民,若是也跟着涌入城中,那县城怕是要彻底大乱,甚至成为人间地狱。

    甚至少数人都后悔之前没多献些粮食,好让知县把饥民打发走。

    城东李家,称得上是县城第三豪绅。

    在县城外有一万一千亩田地,四个庄子。

    在县城内则有七间商铺,还有一座酒楼。

    现任家主李功章虽只是个举人,但其叔父却是致仕的四品官。虽然已经老糊涂了,可在确山仍有些影响力。

    得知贼兵进城,李功章第一时间便让护院、男仆紧守宅门、院墙,防止乱兵闯进来。

    等了一阵子,没见贼兵来闯,李功章便想派人出去打探情况。

    这时却听外面传来敲锣声。

    随即就有人高声道:“首领有令!各家紧闭门户,不得上街,不得生乱!”

    又上到梯子向外张望的男仆下来道:“老爷,是贼兵。”

    “闭嘴!”李功章先喝斥了句,“什么贼兵?要叫义军!还有其他人,都别称呼错了,给俺们家招来灾祸!”

    训斥完仆从,李功章却是皱起眉。

    心想:哪里来的贼兵,进了城没大肆抢掠,竟然还维持起秩序?真是罕见。

    城外饥民也不见动静,莫非饥民没趁乱进城?

    谢谢订阅的朋友们!

    


    第(3/3)页